长江中下游航道工程生态效应与水滩岸立体生态治理技术研发示范——2023年度中国水运建设行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
项目简介:
本项研究依托长江中下游航道治理实践,围绕航道生态绿色化治理的理论探索、预测及评价方法构建、体系化技术整合集成三方面工作,针对以往的生态航道技术大多为单一的结构技术,对河流整体的生态功能提升有限,缺乏具有立体、面域特征的体系化技术,理论层面的研究探讨不足的问题,综合运用理论分析、数值模拟、模型试验、原型观测、现场试验等多种研究手段开展了长江中下游航道工程生态效应与水滩岸立体生态治理技术研发及示范,可为长江绿色航道建设以及其他内河航道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主要完成单位:
长江航道勘察设计院(武汉)有限公司、武汉大学、长江航道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湖北江晓环保科技公司、长江航道局
主要完成人:
李明、杨中华、周成成、罗宏伟、刘建华、刘旺喜、程飞、刘玉娟、夏楷、沈磊、方佳敏、杨顺益、王震、柴华峰、刘林双、陆薇、尹书冉、马一、郑力、李尚
主要研究内容及成果:
1、揭示了人工构筑物与植被作用下的水沙输移机制,洲滩物理演变过程与生态演化过程的内在联系,阐明了航道治理工程再自然化演替规律。
2、提出了航道整治工程护滩护底生境演化模拟方法,研发了栖息地适宜性空间模糊评价技术,为极具空间异质性特征的航道整治工程区的生态效果预测评估提供了技术支撑。
3、结合长江中下游大水位波动及强水流条件复杂水文情势,研发了可促进工程区生境正向演替的水下、滩地、岸坡立体生态治理技术。
实施应用效果:
成果已成功应用于长江中下游航道整治工程中,如武汉至安庆段6米水深航道整治工程、新洲至九江河段航道整治二期工程等。成果实施后,改善了长江干线航道的生态环境,提升了生态景观效果,推进了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在绿化固碳释氧、绿化滞尘以等生态环境保护方面有突出贡献,对推动“双循环”、“双碳”战略实施起到了积极作用。成果丰富了生态航道建设理论基础,探讨了生态效果预测评估的新方法,提高了生态治理技术水平,为内河绿色航道工程建设提供了决策依据,为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撑,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显著。
扫一扫在手机上查看当前页面